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孩子抓耳挠腮警惕急性中耳炎……
篇一:儿童急性中耳炎的三大诱因
在儿童常见病中,急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仅次于感冒。为什么有这么多急性中耳炎的儿童患者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郑振宇博士说,这与该病的病因有关,感冒、游泳、喂奶,这些看起来与中耳炎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因,都有可能让孩子与该病结缘。
感冒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流鼻涕。在此期间,如果患者擤鼻涕的方式不正确,比如用手指紧捏双侧鼻孔,就有可能让鼻涕中的细菌通过咽鼓管这个耳鼻之间的通道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紧捏双侧鼻孔擤鼻涕的时候,由于鼻腔压力突然间加大,就有可能使鼻腔中的细菌随气流压力进入到咽鼓管里。郑振宇博士告诉记者,掌握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对于预防中耳炎很重要(见附文1)。
夏天的时候,酷暑难耐,游泳就成了许多人最喜好的降温运动和休闲选择之一。游泳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呛到水。郑振宇博士指出:“含有细菌的脏水,就有可能从鼻子呛到耳朵里引起中耳炎,这与擤鼻涕是一个道理。”
孩子哺乳期间,母亲喂养的方式不正确,也是急性中耳炎的病因之一。在喂奶的时候,许多母亲都喜欢横着抱孩子。郑振宇博士提醒:“哺乳的体位不正确,孩子的鼻子在上,耳朵在下,孩子一旦吐奶、呛奶,也很容易携带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继而发生化脓感染。”(正确的哺乳体位见附文2)
附文一: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先让孩子深吸气,用手绢轻压一个鼻孔,头略向手按压鼻孔的一侧倾斜,轻轻擤鼻,靠气流将另一个鼻孔内的鼻涕轻轻带出。然后换到对侧,把另一侧擤净。
附文二:正确的哺乳体位
母乳喂养时可以采取许多体位,重要的是喂乳后要将孩子适时竖抱起来轻轻拍背,排出胃内积气,以免孩子吐奶呛奶。喂奶时,母亲要舒适、放松,使婴儿可以含进大部分乳晕,有效吸吮。婴儿的头及身体应呈一条直线,脸面向母亲的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母亲应将婴儿身体紧贴自己,一手托着婴儿臀部,一手食指托起乳房,拇指按在乳房上方,但不要太接近乳头。用乳头触碰婴儿嘴唇,等到婴儿嘴张大,很快将乳头塞入婴儿口中,让其下唇在乳头的下方。母亲要注意婴儿的吸吮反应,如果含接正确,可以看到婴儿的吞咽动作和听到咕咕的咽下声音。哺乳大一点的婴儿时,两侧乳房都要喂到,小一点的婴儿应两侧乳房轮换哺喂,否则一侧乳房会停止分泌乳汁。
篇二:儿童感冒后小心急性中耳炎
近日天气忽冷忽热,医院急诊科里喷嚏连连、发烧感冒的患儿有所增加。其中,一些患儿虽然吃了感冒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然哭闹不止,还喜欢用手在耳朵附近抓挠。耳鼻喉科专家表示,这些孩子很可能患了急性中耳炎。
过分用力擤鼻涕
或引起中耳炎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麦飞介绍说,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是相通的,而让它们彼此之间相通的就是咽鼓管。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咽鼓管平时是闭合的,只有在吞咽或者打哈欠时才会张开。他说,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咽鼓管宽、短而平直,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置,咽鼓管的鼻咽部开口端几乎与鼻底相平,因此,当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就更容易沿此途径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此外,当上呼吸道出现感染时,鼻黏膜、鼻咽黏膜发生肿胀、充血,甚至造成咽鼓管狭窄或阻塞,炎症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也可能会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当感冒或患上鼻炎、鼻窦炎时,鼻腔内会有很多分泌物,需要用纸巾去擤鼻涕。麦飞提到,如果过分用力并且捏紧双侧鼻孔擤鼻涕,空气就会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从而出现耳的闷胀感及耳鸣;严重的话,脓性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就有可能会引起中耳炎。
不及时治疗
可导致听力损害
“小儿急性中耳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危害可能很严重。”麦飞说,中耳炎有可能会造成孩子耳膜穿孔,导致听力损害;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中耳腔积液中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得黏稠,会使内陷的耳膜粘连固定,严重者中耳的听骨也会粘连固定,出现渐进性耳聋。此外,由于中耳与颅脑相连,因此中耳炎还可能会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等病症,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如果小儿时期的中耳炎未规范彻底治疗,成人后极可能再次引发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反复感染、耳膜穿孔等。
宝宝用手抓耳
夜间啼哭要警惕
家长如何才能发现孩子感冒后患上了中耳炎呢?麦飞介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诉说“耳朵胀痛、嗡嗡作响”等,这时父母就要提高警惕。但小宝宝无法向家长明确地表达“耳朵疼”,这就需要父母留心观察,如果宝宝出现鼻塞流涕、咽痛,或夜间啼哭、用手抓耳,用头蹭枕头、无原因的发热,都要当心宝宝是否并发中耳炎,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检查。
此外,当孩子感冒时,父母要教会他们正确地擤鼻涕,方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由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再擤另一侧;或者也可以将纸或手绢放在鼻孔下,两手轻放于鼻两侧,稍用力将鼻涕擤出。还不懂擤鼻的幼儿,可用柔软手帕轻轻揩拭,切勿用太大力,这样就可避免鼻涕流入中耳而导致中耳炎。
篇三:孩子抓耳挠腮警惕急性中耳炎
河北保定前不久下大雪,5岁的龙龙跑到外面和小朋友一块堆雪人,回来后累得满头太汗,脱去了小棉袄。晚上龙龙从睡梦中惊醒,直嚷耳朵疼,小手使劲得揉搓耳朵,爸妈赶紧带龙龙来到医院里。医生检查后说,龙龙这是儿童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冬季儿童的多发病,多见于1-6岁的儿童,冬季寒冷,儿童机体抵抗力低,容易感冒。人的耳朵和鼻子通过咽鼓管相通,儿童的咽鼓管较短,管腔相对较大,咽口位置较低,走向似一条直线,与水平面交角小,近似水平,因此鼻部和咽部的分泌物及细菌等微生物容易经此侵入中耳,而且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常增生肥大,腺样体沟裂或扁桃体隐窝可隐藏细菌和病毒,中耳与其毗邻,易遭感染。
另外,一些处于哺乳期的婴儿,由于母亲哺乳姿势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而婴儿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幼儿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防御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得急性中耳炎。
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常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中耳腔的炎性分泌物渗出,甚至脓性分泌物,可刺激鼓膜,造成耳朵疼痛难忍。较小的儿童不会诉说耳痛、耳鸣等症状,常表现为搔耳、揉搓耳、摇头、哭闹不安,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患急性中耳炎后应及时给孩子应用抗生素,耳朵里可滴酚甘油滴耳液,这种药水有消炎、消肿、止痛作用。鼻腔里滴低浓度的氯麻滴鼻液,可使咽鼓管通畅。如果不及时治疗,鼓膜因炎症反应可能会穿孔,如穿孔不愈合,就会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