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简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水肿的病理病因是什么……
一、简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1、影响因素:
1.1、平均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平均血压-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促使毛细血管内的液体向组织间滤出。
1.2、有效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回流。
1.3、平均实际滤过压=有效流体静压-有效胶体渗透压,生理情况下,此值约为20mmHg,但不引起水肿,因为淋巴回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原因:
2.1、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右心衰的全身性水肿、左心衰的肺水肿、静脉血栓的局部水肿等。
2.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低蛋白血症如: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2.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感染、烧伤、冻伤、变态反应等,血管内蛋白滤出,有效胶体渗透压↓。
2.4、淋巴液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引起的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称为象皮肿。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正常人体水和钠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主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来调节的。当肾功能紊乱时,水钠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外液总量增多。过多的组织间液不能清除而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水肿。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1.1、广泛肾小球病变 如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效滤过面积减少,滤过率下降。
1.2、肾血流量减少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变腹水形成和肾病综合征等,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亦随之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肾小管重吸收增强
2.1、醛固酮增多 醛固酮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常引起醛固酮增多,同时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Ⅰ和Ⅱ增多,后两者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之分泌醛固酮增多。
2.2、抗利尿激素增多 抗利尿激素(ADH)有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当有效循环血量或心排血量下降时,加上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均可导致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和释放ADH增多。
二、常见水肿及发生机制
一、心性水肿
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右心衰竭则引起全身水肿,习惯上又称心性水肿。心性水肿最早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
心性水肿发生的机制:
1.心输出量减少
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原尿生成减少。②肾血流减少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加强。③通过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④利钠激素和心房肽分泌减少。⑤肾血流重新分布和滤过分数增加,使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上述原因均引起水钠潴留。
2.静脉回流障碍
心力衰竭时,心收缩力减弱致排血量减少,静脉回流受阻,再加之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等作用,均使静脉压升高,后者又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和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组织水肿。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和肝淤血,使蛋白质摄入减少、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浆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一步加重水肿
二、肾性水肿
最早出现在组织疏松的部位。
肾炎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病性水肿:主要为血浆蛋白丢失和钠水潴留。
三、肺水肿
肺间质有过量液体积聚和(或)溢入肺泡腔内,称为肺水肿。
1.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四、肝性水肿
表现为腹水。
肝静脉回流受阻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门静脉高压使肠淋巴液生成增多
肝硬化:合成白蛋白减少;肝灭活ALD、ADH降低。
三、水肿的病理病因是什么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四、水肿的治疗方法到底有哪些呢
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