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抑郁症的治疗有哪些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一、抑郁症治疗有哪些
1、药物选择:
目前仍把TCAS作为治疗抑郁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其次可考虑MAOIS。
2、双相抑郁的治疗基本和单相抑郁一样,但双相病人用抗抑郁药可能转为轻躁狂,故常将抗抑郁药和锂盐合并应用。
精神病性抑郁单用抗抑郁药效果可能不理想,往往需合并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舒必利等。
3、疗程和剂量:
治疗的成功除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外,疗程和剂量至关紧要。常见的错误在于对抑郁症的复发和自杀危险性认识不够,因此常常剂量低、疗程短。
抑郁症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三期治疗):
(1)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的急性治疗期:用足够剂量至症状消失。
(2)以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反复为目标的继续治疗期;症状消失后至完全康复,约需4~9个月,如未完全恢复,病情易反复。
(3)防止复发为目标的预防性治疗期。后两期不易截然分开,常统称为维持治疗。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维持治疗:①3次或3次以上抑郁发作者;②既往2次发作,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20岁;3年内出现两次严重发作或1年内频繁发作两次和有阳性家族史者。维持时间长短、剂量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而定。
二、抑郁症发病原因有哪些呢
环境诱因:如在生活中出现一些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都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比如说丧偶(尤其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此病)、离婚、丢掉工作、失去健康、财务危机等。疾病因素,常见的有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癌症等患者,都易患抑郁症。像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忧郁症。忧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帕金森症、胰脏癌、脑瘤、阿兹海默症等。
家族遗传性: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危险性就会增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其中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更高些,这是一种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社会环境因素,人际交往、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除此之外,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遗传基因:普通假使一个人的家族中有抑郁症史,那么他们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远高于正常的人。研讨显现,父母其中1人得忧伤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忧伤症病人,子女患病率进步至50%~75%。
三、抑郁症有什么症状呀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四、抑郁症保健的方法有哪些
1.避免服用可能引起抑郁的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类、可的松、磺胺类、利血平等等药物。也就是说,如有身体不适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因为医生会根据一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以及药物的合理配伍综合考量,切不可在家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2.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和氨基酸的食物,如谷类(全麦面、糙米类的米面最好)、鱼类(深海鱼最好)、绿色蔬菜(菠菜最好)、蛋类、樱桃、香蕉(香蕉含有一定量5-羟色胺及合成5-羟色胺的物质,能使人心境变得舒畅,有助防治抑郁症)等等,不偏食或者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饮食偏激),做到五色、五味、五谷酸碱食物和温寒食物平衡,对于摆脱抑郁症具有一定裨益。
3.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如果在事业或其他目标上没有获得成功,可以想办法增进自己的其他技能,从最感兴趣的、但一定要符合实际的事入手寻找其他成功的机会。
4.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抑郁患者,一要把心态放平和一些,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目标不要一次性定的过高,要求不要过于完美;要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量力而行,“知足”才能够“常乐”。一定要知道:期望值定的越高,失望的概率就会越大;对他人的标准要求定的越高,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