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怎样治疗结巴 小儿口吃是怎么回事……

一、小儿口吃怎么回事

1.小儿口吃的原因比较复杂。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或电影场面里出现口吃的搞笑情节,小孩儿会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模仿,时间长了就容易变成口吃。还有,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愤怒、紧张情绪之中,导致缺乏自信,也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原因。另外,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内向、害羞,不愿与人交往,神经过度紧张,在与人交流时便会出现口吃。这些原因导致的口吃占到口吃患儿的三分之二,基本都能通过心理干预得到矫正。一般而言,三岁前是孩子学说话的敏感期,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2.口吃治疗有其时间性,最佳治疗期应在六岁之前。一旦孩子持续出现三个月的口吃,那么家长就要警惕,及早带孩子就医。医生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对症治疗,对于严重的心理紧张,说话时冒汗并且口吃的患儿,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安定类、抗焦虑类,以及抗抑郁类等药物配合治疗。还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在孩子出现口吃时,不要打断,而应该及时正确引导。对口吃进行治疗,应倡导综合性治疗,单一的治疗效果并不很理想。

3.说到抽动症,许多家长会马上联想到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甚至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可是,从表现症状上来讲抽动症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型,家长了解到的多为运动性抽动,而发声性抽动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儿童口吃当心发声性抽动症。

4.发声性抽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构音肌、胸扩肌、腹肌及口咽部肌肉发生抽动时,造成一组肌肉或一个肌群突然发生收缩,进而导致的发音异常。此类患儿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现咕噜等鸟鸣音等。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因此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等症状而久治不愈。另外,发声性抽动症与单纯的口吃也比较容易区分。一般来讲,单纯的口吃症状相对稳定,而发声性抽动症则表现为时轻时重,有的还伴有眨眼、撅嘴等肢体症状。

二、7个小妙招及时纠正宝宝口吃

1、从容不迫地说话,经常停顿,在你的孩子说话结束后,等上一些时间再开始说话。

你的放慢的轻松的说话方式,比任何批评或建议,诸如“慢点儿说”或“慢慢地再说一遍”都要更为有效。

2、减少你给孩子的问题。儿童在说出自已的想法时,更为自由,回答成人的问题时则非如此。不提出问题,而仅是对儿童所说的话加以评点,让他知道你听清了他的话。

3、用你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身体语言,向你的孩子表明,你是在听他说话的内容,而非他说话的方式。

4、每天,在固定的钟点,用一些时间,给予你的孩子全部的注意。此时,让孩子自已选择他所想做的事。让他带你参加他的活动,让他自已选择是否说话。当你在这时候要说话时,要用慢慢的,平静的,轻松的,带有很多停顿的说话方式。

对你的年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段从容的安静的时光,可以树立他的信心,让他知道,他的父母喜欢和他在一起。当这孩子长大时,这个时间内,孩子可以与父母自在地讨论他的感受和经历。

5、让家庭所有成员学习如何轮流地说话和倾听。儿童,尤其是口吃的儿童,会发现当没有多少打断,且听众注意倾听时,会更加容易说话。

6、观察你和你的孩子互动的方式。要增强这样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你让孩子明白,你在听他说话,而他有充分的时间说话。要减少批评,快速的说话方式,打断,和问题。

7、最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孩子明白,不管他怎样,你都接受他。最强有力的力量,是你对他的支持,不管他口吃与否。

三、四种治疗让口吃滚一边去

一。口吃是一种语言恐惧症

口吃不是语言器官的功能性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即语言恐惧症。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是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与某些物体或人接触交往是产生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在体验。这种恐惧感和紧张不安感,患者根本无法控制。有些人甚至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出现,如心跳加快、面色发红或苍白、血压增高等,严重的人会表现出瞳孔扩大或缩小、胸闷、气短、眩晕、颤抖、恶心、腹痛等症状。

恐惧症有几种常见的症状:(1)社交恐惧症;(2)环境恐惧症;(3)物体恐惧症;(4)语言恐惧症。

语言恐惧症,也可称之为口吃恐惧症,是指在某种环境下,或遇到某些人时,或说到某个字词时,应害怕自己说话出现口吃而产生的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在体验。口吃恐惧症除了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出现外,还表现为说话急促,重复,突然停顿发不出声来。有的会出现伴随性动作,如头部猛烈摇动,用脚蹬地,用手乱抓乱舞及眨眼睛,翻舌头等等,有的甚至会出现面部肌肉痉挛。一般正常人都抱怨口吃者说话时太慌张,口吃者本人也常常这样自责自己。岂不知,这种紧张不安口吃者本人无法控制。

二。心理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后经多位西方学者和心理医生的修正和补充,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口吃恐惧症,我们主要从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心理分析(1)通过回忆幼儿时期的经历,会让口吃者领悟,恐惧感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种恐惧感一直延续到成年期,并和口吃相结合。(2)通过观察练习,让口吃者明白,正常人也口吃,我们的口吃本质上和他们的相同。(3)根据阿德勒自卑症理论,口吃者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感过度代偿表现,他们的性格往往表现为:a.对自己的缺陷过于敏感并竭力掩盖;b.夸大观念,即夸大别人对自己口吃的看法;c.追求十全十美。

通过回忆疗法,我们将恐惧感和口吃现象分离开来,并将恐惧感孤立起来。通过观察练习和性格分析,我们又把口吃现象从认知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加以消除。现在只剩下恐惧感了。

三。自我催眠疗法

自我催眠疗法的作用就是消除恐惧感。目前许多心理疗法(包括口吃心理疗法)采取口号式的意志强化法,如反复在自己的心中进行“我是一个正常人,我一定能战胜口吃”等暗示。除非你是一个极有毅力的人通过这种手段取得成功是很困难的。自我催眠疗法,是自己通过对比较容易暗示的身体的一部分进行催眠,而对整个身体和心理进行调节的技术。自我催眠以后,心情变得舒畅、精力异常旺盛。催眠能消除恐惧感,使人镇定,它不但能治疗口吃恐惧症以及强迫症、神经衰落等神经症。不过自我催眠疗法必须在内行的指导下进行。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说话语气生硬、无节奏感、手势也不协调。而有些人说话则字正腔圆、高音低音错落有致、节奏感强、面部表情生动自然、手势协调得体。在他这里,语言变成了一门艺术。由于长期以来的语言障碍,口吃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较差,在这些方面做一些训练,可以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我们说话的信心。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以后,我们的心理素质就能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增强。然后,我们再寻找一个突破口,如聊天、问路、打电话等,主动进攻,迅速突破,就可获得矫正口吃的成功。

四、口吃的表现形式

口吃的表现形式很多样,医学上通常把它分为三大类:首字难发型、语词重复型、语句中断型。而96%的口吃表现为首字难发。多数患儿初期仅有言语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有唇、下颌、颈部肌肉痉挛、舌肌震颤、跺脚、眨眼、转头等因生理紧张而产生的各种伴随动作。此时,父母的态度、社交受挫、精神压力等因素可促使口吃不断加重及伴随动作增多。

1、首字难发型:表现为第一字发音时发不出,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

2、语词重复型:经常出现语音或音节的重复或延长,影响说话的流畅性;

3、无表达内容障碍;因发音-呼吸器官的紧张性痉挛,导致语言节奏失调

4、排除抽动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说话时,可伴有跺脚、摆手、挤眼、歪嘴、口唇颤抖、躯干摇晃等动作。部分患儿常易兴奋或激惹,并伴有情绪不稳和睡眠障碍等。

随年龄的增长,患儿还可出现焦虑不安、害羞、容易激怒,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不敢发言,不喜欢交往,变得孤独退缩等情绪与行为的异常,如不予矫治最终可导致顽固性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