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基底细胞癌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基底细胞癌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基底细胞癌有哪些饮食方面的禁忌

一、饮食适宜:1、宜食用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2、多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3、宜多吃蔬菜水果。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松口蘑。松口蘑是醇香味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除食用外,还有药用价值。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将锡伯纸包的松茸放入铁锅,放入食盐,食盐将锡伯纸掩盖,烧大火,等盐烫手或在80–90度时拿开,将锡伯纸包的松茸放人盘中上桌。

香菇。香菇是一种著名的药食两用菌。医药研究发现,香菇有调节T淋巴细胞数量、促进抗体形成、活化巨噬细胞、诱导产生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炖煮食用。

猴头菇。猴头菇属真菌类食品,能利五脏、助消化,常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的作用。鸡1只,500克左右,切块,煮汤取汁,将猴头菇150g切片,放入汤中煮熟食。亦可将猴头菇、鸡肉共煮食。

三、饮食禁忌:1、忌吃熏制食品;2、忌吃烧焦和发霉的食品;3、忌偏食;4、忌辛辣刺激性食物;5、忌吃咸菜等腌制食品。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炸薯条。炸薯条中的蛋白质经高温变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尽量不吃油炸食品以及烧烤的食物。

豆腐乳。豆腐乳含有亚硝酸盐,是致癌的罪魁祸首。尽量避免食用。

咸萝卜。咸萝卜含有亚硝酸盐,容易导致癌症。尽量避免食用。

二、基底细胞癌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高峰,好发于头面部,尤以鼻、眼睑及颊部最为常见。基本损害为针头至绿豆大、半球形、蜡样或半透明结节。

85%患者发生于头颈曝光部位。掌跖和黏膜罕见。皮损通常单发,但亦有发生数个甚至多数者,基底细胞癌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呈隆起、淡黄色或粉红色小结节,仅有针头或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皮菲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无疼痛或压痛。病变位于表皮深层者,表面皮肤略凹陷,失去正常皮肤的光泽和纹理,经数月或数年后,表现出现鳞片状脱屑,以后反复结痂、脱屑,表现溃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中间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基底细胞癌表面形成多种多样,根据肉眼所见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basalcellcarcinoma)

最常见,占基底细胞癌之50%~54%,损害为单个,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颊部、鼻旁沟、前额等处。

(1)结节型(nodulartype):损害为突出皮肤、自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初起为小的蜡样结节,缓慢增大,非炎症性浅黄褐或淡灰白色、蜡样或半透明(如珍珠样)的结节,质硬,表面皮纹消失,表皮菲薄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一般不溃破,稍受外伤即出血。

(2)溃疡型(ulcerativetype)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尤多见于面部。表现为局部轻微损伤皮肤崩溃后即长久不愈,或先有皮肤小结节,其后渐增大,生长缓慢,中央凹陷,表面糜烂或溃破,然后溃破不愈。溃疡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菜花样或蕈样增长,覆以浆液性的分泌物;溃疡边缘继续扩大,可见多数浅灰色、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四周参差不齐,绕以珍珠状向内卷起的隆起边缘,称侵蚀性溃疡(rodentulcer),这是此癌典型的临床形态,中央平陷,形如火山口,溃疡中央口可愈合、瘢痕形成,但边缘仍可继续扩大。有时中央时愈时破,并向周围或深部侵袭,形如鼠啮,故又称为“啮状溃疡”。

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basalcellcarcinoma)是各型中出现色素沉着者。

占基底细胞癌的6%,与结节溃疡型不同之处,仅在于皮损呈褐色或深黑色,有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临床特征与结节型相似,仅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白灰至深黑色,但不均匀,边缘部分常较深,中央部分呈点状或网状分布。

3.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basacellcarcinom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样(morphea-like)基底细胞癌,

罕见,仅占基底细胞癌的2%,Caro统计2116例皮肤癌中仅34例为此型,Botvinnick(1967)统计的3000例基癌中此型占0.6%。多发生于青年人,也见于儿童。常单发,好发于面部、额部、颧部、鼻部和眼眦等处,特别是颊部,颈或胸部也可发生。表现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到硬化性浸润斑块,呈不规则或葡行状,大小自数毫米至占据整个前额部,灰白至淡黄色,表面光滑,可透见毛细血管扩张,触之较硬,类似局限性硬皮病。缺乏卷起珍珠状边缘,亦无溃疡及结痂,边缘常不清,皮损发展缓慢。

三、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发病原因是什么

基底细胞癌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附属器肿瘤由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发育而来,本病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肿瘤,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说明长期日晒与本病的发病密切有关。其他如砷剂、大剂量X线照射、煤焦油衍生物、烧伤、瘢痕和慢性炎症(窦道、小腿溃疡、汗腺炎等)均为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免疫减弱的患者,可能由于细胞中介免疫受损和增加对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基底细胞癌的危险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着此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随着的免疫抑制所加强。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这些损害里发现疱疹病毒样DNA序列。某些组织学类型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多见如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要比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见。表浅型基底细胞癌则多见于糖尿病和(或)慢性肾功衰竭以及感染HIV的患者。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素性干皮病,Rasmussen综合征,Rombo综合征,BazaX综合征和Darier病,使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增高。

四、如何治疗基底细胞癌

手术疗法是基底细胞癌的常用治疗方法,对直径<2cm的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可达95%,对直径>2cm者,治愈率为90%。术前应尽可能根据体检及X线平片、CT扫描和MRI等检查结果,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

①切除广度:对病程长,癌肿较大者,切除范围应超过癌肿边缘1cm;对复发性癌肿切除的广度还要酌情扩大,至少应超过病变边缘1.5~3cm。

②切除深度:应视侵袭情况而定。对表浅局限的癌肿,应包括皮下脂肪,侵犯较深者尚应包括深筋膜;对侵袭性溃疡,应切除与基底相邻的组织;对骨膜、骨、软骨受累者,均应将这些结构一并切除。

③创面修复方法的选择:对早期、面积小,尤其是位于颜面的病变,切除后创面可直接缝合封闭;对范围较广、恶性程度较高或复发性病变,宜用皮片移植修复,以便术后及时发现癌肿复发;对确认病变已切除彻底者,可用局部皮瓣修复;对有重要结构,如脑、大血管、神经或骨、软骨、关节等结构暴露的创面,必须用皮瓣修复。

④手术方法:对病灶>1cm者,手术仍是主要疗法,必要时可结合放疗联合应用。

A.刮除手术:适用于浅表、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在局麻下先用3~4mm大小刮匙刮除周边和基底残余瘤组织,最好用电凝烧灼。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优点是伤口小。适用于面部和额部。

B.化学外科:美国医师Mohs首创,原先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将其水平削下送病理检查,每削一次送检一次,直至送检组织无癌组织为止。目前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此法适用于较大肿瘤,治愈率达99%,其技术难度较大。有人认为,此法与手术切除送冷冻切片检查,并无本质区别。

C.手术切除:根据灶大小,有无转移来决定切口范围和操作深度。当肿瘤深入颅骨时,应将累及的颅骨甚至硬脑膜一并切除,再做修复与植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