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舌苔发黄是怎么回事 这些因素会导致舌苔黄……

一、什么原因使舌苔发黄

1.色黄显示热,中医认为这是产生后的胃和食物的味道混合气体,并最终停留在舌头。

2.舌苔厚,并且伴随有口气,这就说明肠胃出现了问题。如果没有发现其他的身体毛病,那么应该调节日常饮食,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一些油腻食物,日常应该饮食清淡,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

3.舌苔厚黄,这要查看是否会腻,所谓的腻指的就是油腻的感觉,如果会,那就说明体内湿热,应该吃一些化湿清热的食物或者药物。

4.如果仅仅只是舌苔厚黄,病没有伴随其他油腻的感觉,那么就是说明体内热气严重。日常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不抽烟、不喝酒,这样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5.除了查看舌苔的变化之外,还应该看看自己的舌质,然后和嘴唇进行对比。如果颜色比较偏红,那么就说明是身体内热;如果颜色变淡,那么身体就有脾胃虚弱的症状;如果是舌质偏暗,那么就说明出现了血瘀。

6.如果舌苔颜色变黄,但是舌质发红并且伴随有口苦、口干舌燥的现象出现,那么就说明身体上火了。

二、治疗黄腻苔首选三个穴

足三里

定位:用自己的手掌四指横放在膑骨下缘,下方第四横指外缘一横指处即为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能。

按揉方法: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正确位置,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进行,闲下来就可以做的,很方便。

阴陵泉

定位:端坐,将大腿弯曲90度,阴陵泉位于膝盖内侧凹陷处。

功效:清利湿热、健脾理气。

按揉方法:端坐凳上用右手拇指指腹按揉左侧阴陵泉,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

地机穴

定位:阴陵泉下3寸。

功效:健脾渗湿。

按揉方法:端坐凳上用右手拇指指腹按揉左侧地机,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

三、其他治疗方法

芦根连翘茶

芦根和连翘是临床中医生用来治疗黄腻苔的两个重要的药物,实际生活中大家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各用6克左右,开水煮沸15分钟后但茶饮每日数次。

清淡饮食

减少饮酒、抽烟、饮食油腻辛辣等过于刺激的食物。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柠檬水漱口

柠檬水有生津健脾的作用并能补充维生素C,漱口对消除黄腻苔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有消化道溃疡及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使用。

柠檬水有生津健脾的作用并能补充维生素C

舌苔有四类:白苔、黄苔、黑苔、厚苔

白苔: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一般都多见于表证、寒证。如果舌苔白厚而干燥,则说明胃肠发生了病变,常常见于各种胃炎、肠炎及口臭症状中,同时,舌苔厚白还是胃肠上皮化生的一种警告,而肠上皮化生的严重与胃癌有着直接联系。

黄苔:一般表示为热证,即出现了胃热。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黑苔:肠胃有毛病的人,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另外,临床发现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这是病情危重的征象,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厚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如果透过苔质不能能见到舌体,称之为厚苔。如果有胃肠病症状的话,出现厚苔就表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了,需及时入院进行治疗。

四、舌苔发黄忌食用

红枣本身虽具有补血的作用,但若只单吃红枣一样东西,效果是相当微弱的,若女性想藉由食物来补血,建议可以用红枣搭配葡萄干、龙眼等等食品一起吃,效果会比单吃红枣来的有用。

长期服用红枣肚子会容易涨气,且会使身材变胖,怕胖的人不宜长期服用,一个礼拜吃2到3次即已足够,以免补了血却还得担心减肥问题。

中老年人更年期经常会有骨质疏松,正在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发生贫血,红枣对他们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药物不能比拟的。对病后体虚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红枣对他们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

生吃时,枣皮容易滞留在肠道中而不易排出,因此吃枣时应吐枣皮。

但是红枣虽好,但吃多了会胀气,因此应注意控制食量。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

众所周知,大枣(鲜枣)不好消化。这是因为,大枣不但水分含量低,仅为67%(其他常见水果多为80%~90%),而且膳食纤维含量高,为1.9%,明显高于其他常见水果(比如葡萄平均为0.4%、苹果平均为1.2%)。

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的纤维素)在胃和小肠中不能被消化,一次摄入量大时会造成胃肠不适。大枣中的膳食纤维主要集中在皮中,大枣的果肉是脆的,但枣皮是非常薄而硬的。咀嚼时很难彻底捣碎。

你可以试验一下:把大枣(鲜枣)咀嚼后,不要下咽,吐出来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其中混有大小不一的枣皮碎片,它们与果肉分离,形状不一,质地硬,边缘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