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试试中医扶正祛邪方……
篇一: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试试中医扶正祛邪方
近来,气温多变,感冒咳嗽患儿明显增多,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在南京市中医院小儿推拿科,许多孩童正在进行小儿推拿来扶正调理。
9个月大的豆豆(化名),一侧头发已全被剃光,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孔,让人看的着实心疼。孩子从马鞍山来,从去年11月底发低烧,父母将其带到当地医院就诊,随即就打了3天的点滴退了烧。可谁知一个月后,豆豆又开始发烧,豆豆父母辗转到儿童医院检查说是支气管炎,又挂了6天的点滴。不承想两周后,豆豆又开始持续低烧,再次打了6天点滴之后,豆豆的病情依旧反复。当地医院表示不能再挂点滴,给豆豆开了退烧药服用,可是一旦停药,豆豆就出现低烧、拉肚子的症状,咳喘的症状也没有好转。南京市中医院儿科隆红艳副主任医师介绍,豆豆的反复发热、咳嗽属反复呼吸道感染,拉肚子与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紊乱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气阴不足、余邪留恋,治疗方面有些矛盾,宜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遂根据孩子的体质特点,开了几服汤剂服用,同时辅助以推拿疗法。经过五天时间的治疗,豆豆于第三天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止,咳喘症状明显好转。
那么,反复呼吸道感染,家长怎么做?隆红艳表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20%左右,以2-6岁最为常见,患儿在1年内通常会有7~10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虚证”范畴。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发作期采取祛邪兼以扶正如参苏饮、桂枝汤等,在缓解期扶正为主兼清余邪如玉屏风散等加减治疗。专家提醒,当孩子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时,不要因为急于为孩子退热或减轻咳嗽而轻易使用激素药物。
篇二:中医妙方缓解春季婴幼儿咳嗽、湿疹
早春气候变化频繁,是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疾病高发的季节。婴幼儿抵抗力低,在这个季节很容易遭受外因侵袭,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敏感等症状,婴幼儿咳嗽和湿疹是春季最常见的疾病。很多好妈妈俱乐部的家长也在线咨询群主微凉,避开西医有激素的可能,想用中医帮孩子缓解上述症状。因此,记者特别咨询了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王宝成,针对春季婴幼儿多发的咳嗽和湿疹问题,请他帮忙解答。
王宝成医生:咳嗽是常见多发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春季为多发,《活幼心书?咳嗽》说:“咳嗽者,因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强调了咳嗽的致病因素多由外感引起。外感咳嗽中医分型为风热和风寒。
针对这两种症状,我分别给大家开出两个食疗方子,家长们平时在家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服用。
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黏稠、色黄不易咯出。
甘桔汤:桔梗1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生甘草6克,水煎煮。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母5克,雪梨1个,冰糖10克。
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液白稀,鼻塞流涕,无汗等。
玉屏风散:杏仁5枚,陈皮6克,紫苏6克,防风3克,黄芪6克,白萝卜三片(9克),水煎服。二、湿疹
王宝成医生:湿疹是婴儿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较复杂,中医称“奶癣”、“胎癣”等,多有禀受胎毒及外感风湿,蕴结肌肤所致。热毒蕴于肌肤,日久化燥,风燥相兼而使局部皮肤干燥且痒。在母乳期间婴儿湿疹,母乳忌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忌吃牛奶、羊奶、鱼等各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外服方子:《医宗金鉴》中记载“消风导赤散”加减而成
生地15克,赤茯苓15克,牛蒡子10克,白鲜皮10克,金银花10克,薄荷10克,生甘草15克,荆芥6克,大枫子5克,苦参3克,刺蒺藜6克。
用法:水煎外涂患处。
篇三:中医对付体虚感冒的办法
素体虚弱之人易患感冒,且感冒反复难愈。中医体质学说的优势,使其对体虚感冒的治疗更得心应手。中医将体虚感冒分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型。
一、气虚感冒
症见平素易感冒。患者恶寒,发热,或壮热,或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无汗或自汗,体倦乏力,气短懒言,或有头痛头晕,两眼憋胀,或咳嗽,咯痰无力。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浮无力。治以益气解表,扶正败毒。方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化裁。基本方:党参15克,苏叶10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葛根10克,山豆根10克,生甘草6克。恶寒甚,加羌活;咳嗽,重用半夏,加前胡;头痛加白芷、川芎;咽干痛加夏枯草、山豆根;自汗加黄芪、浮小麦。平时可服玉屏风散。
二、阳虚感冒
症见平素自汗怕冷,易感冒(天寒尤甚)。患者恶风寒,不发热或低热,头身疼痛,甚则骨节酸楚,或头晕目胀,无汗或自汗,面色咣白,喷嚏流涕,咳嗽痰稀而白。舌淡胖,苔薄,脉沉细弱。治宜扶阳解表,散寒疏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基本方:麻黄10克,制附子12克,细辛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葛根10克,羌活10克,甘草3克。头身困疼加葛根、独活;咳嗽痰多加杏仁、白芥子;恶寒甚重用附子,酌加肉桂。
三、血虚感冒
多见于素体血虚和产后、失血之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面色无泽,头晕痛,无汗或汗少,唇甲色淡,心悸多梦,气怯声微,或有咳嗽,或口渴咽干。舌淡苔少,脉细弱。女性患者平素月经量少,色淡。治宜养血解表,疏风散寒,用葱白七味饮、荆防四物汤化裁。基本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熟地10克,川芎12克,白芍15克,葛根12克,豆豉10克,甘草6克,葱白12克。热重者加银花、连翘;咳嗽加杏仁;口渴加天花粉、芦根;心悸寐差加酸枣仁;血虚甚者加太子参;纳呆加麦芽、神曲。
四、阴虚感冒
多见于素体阴虚,或病后失养,或纵欲伤阴之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头晕或头昏沉,汗少心烦,咳嗽,痰稠难咯,或痰中带血,咽干口渴,大便或干,或有手足心热,盗汗,舌光红或苔少,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解表,疏风宣肺,用加减葳蕤汤化裁。基本方:玉竹15克,桔梗10克,白薇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麦冬10克,玄参12克,葱白12克,大枣10克。心烦加竹叶、莲子芯;口渴甚加天花粉;咽干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射干、牛蒡子;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蒲黄;大便干燥加玄参、生地;手足心热、盗汗加丹皮。
需说明的是:1.以上方剂均为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2.临床上,以上各型可合并出现,如气虚阳虚并见,血虚阴虚同现,气虚血虚兼杂,甚或三者并见等,应详识细辨。3.每型症状不必悉具,治疗要注意各型特点,如气虚之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阳虚之恶风寒甚、头身痛楚,血虚之面色无泽、唇甲色淡、心悸,阴虚之汗少心烦、咽干口渴等,随证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