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风疹病毒是什么 风疹病毒症状有哪些……
一、风疹病毒的介绍
风疹病毒是一种囊膜病毒,直径约60~70nm,呈粗糙球状,由一单股RNA基因组及脂质外壳组成,内含一个电子稠密核心,复盖两层疏松外衣。该病毒不耐热,在37℃和室温中很快灭活,-20℃可短期保存,-60℃可相对稳定几个月,出疹前7天及疹退后7、8天,鼻咽部分泌物中可发现病毒,亚临床型患者亦具传染性。
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通过飞沫传播,在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除鼻咽分泌物外,血、粪、尿中也有病毒存在;风疹病毒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1~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不发病。
如今,人们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其发生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胎龄密切相关,以孕早期为最高。
二、风疹病毒症状有哪些
1、潜伏期
此期间患儿没有不适,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
2、前驱期
出疹前1~2日,症状轻微或无明显前驱期症状;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和结合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尔会有呕吐、腹泻、鼻衄、齿龈肿胀等症状;部分病人在咽部和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
3、出疹期
发热第l~2天后出疹,皮疹最先出现于面颈部,24小时内布满躯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为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疹间皮肤正常;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后类似麻疹。
躯干、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皮疹;皮疹一般持续1-4天消退,出疹期常伴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同时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耳后、枕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肿大淋巴结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脾脏轻度肿大。
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而脾脏及浅表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无皮疹性风疹指部分风疹病人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淋巴结肿大而无皮疹。
三、风疹病毒是怎么引起的
1.传染源
患者是风疹惟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其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2.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
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3.易感人群
风疹一般多见于5~9岁的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
风疹是仅限于人类感染的病毒,它由口、鼻及咽分泌物传给他人,或通过飞沫传播。电镜下多呈球形,直径50~70nm,内有30nm的电子稠密核心,复盖两层疏松外衣。
四、风疹病毒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对症疗法
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症状较显著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
2.并发症治疗
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3.先天性风疹
无证状感染者无需特别处理,但应随访观察,以期及时发现迟发性缺陷。
有严重症状者应相应处理:有明显出血者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血。肺炎、呼吸窘迫、黄疸、心瓣畸形、视网膜病等处理原则同其他新生儿。
充血性心衰和青光眼者需积极处理,白内障治疗最好延至1岁以后;早期和定期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以早期诊断耳聋而及时干预。
4.药物治疗
除对症治疗外,干扰素、利巴韦林等似有助于减轻病情。
5.主要是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0.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