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艾滋病检测方法有哪些 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一、艾滋病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呢
1.HIV1/2抗体、抗原检测
包括筛查试验(含初筛和复检)和确证试验。HIV1/2抗体筛查方法包括ELISA法、化学发光法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检测(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快速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等,确证试验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
筛查试验呈阴性反应可出具HIV1/2抗体阴性报告,见于未被HIV感染的个体,但处于窗口期的新近感染者筛查试验也可呈阴性反应。若呈阳性反应,应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两种试剂复测均呈阴性反应,则为HIV抗体阴性;如有一种或两种试剂呈阳性反应,需进行HIV抗体确证试验。
确证试验无HIV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1/2抗体阴性。确证试验出现HIV1/2抗体特异带,但不足以判定阳性,报告HIV1/2抗体不确定,可在4周后随访。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反应,则报告阴性;如随访期间发生带型进展,符合HIV抗体阳性判定标准则为HIV抗体阳性,如带型仍不满足阳性标准,继续随访到8周。
抗原检测
主要检测HIV1的P24抗原核心蛋白。感染早期和晚期,P24抗原以游离形式出现,多数情况下以抗原抗体复合物形式存在。P24一般在感染后1-2周内即可检出,随P24抗体产生而减少。一般持续0.5-5个月,如持续存在或再度出现则提示预后不良。
2.病毒载量测定
常用方法有反转录PCR(RT-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Nuclisens)、分枝DNA信号放大系统(b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realtime PCR)。病毒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包括预测疾病进程、提供开始抗病毒治疗依据、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以及HIV感染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小于18月龄的婴幼儿HIV感染诊断可以采用核酸检测方法,以2次核酸检测阳性结果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18月龄以后再经抗体检测确认。
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报告本次实验结果低于检测下限,见于没有感染HIV的个体、接受成功的抗病毒治疗或机体自身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部分HIV感染者。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高于检测下限,可作为诊断HIV感染的辅助指标,但不能单独用于HIV感染的诊断。推荐病毒载量检测频率:对于已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病毒持续抑制的患者,可每6个月检测1次。
HAART6个月内或病毒载量抑制不理想或需调整治疗方案时病毒载量的检测频率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临床医师决定。如条件允许,建议未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每年检测1次,HAART初始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前、初治或调整治疗方案初期每4~8周检测1次。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后,每3~4个月检测1次,对于依从性好、病毒持续抑制达2~3年以上、临床和免疫学状态平稳的患者可每6个月检测1次。
3.CD4+T淋巴细胞检测
HIV感染人体后,出现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CD4+/CD8+T细胞比值倒置,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如果进行HAART,CD4+T淋巴细胞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常用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为流式细胞术,可以直接获得CD4+T淋巴细胞数绝对值,或通过WBC分类计数后换算为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是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病程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和治疗时机、判断治疗效果和HIV感染者的临床合并症。
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间隔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临床医师决定,建议对于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μL的HIV无症状感染者,每6个月检测1次;对于已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第1年内每3个月检测1次,治疗1年以上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改为每半年检测1次。
4.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耐药测定方法有基因型和表型,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基因型检测。推荐在以下情况进行HIV基因型耐药检测: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下降不理想或抗病毒治疗失败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如条件允许,在抗病毒治疗前,最好进行耐药性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取得最佳抗病毒效果。对于抗病毒治疗失败者,耐药检测须在病毒载量>1000拷贝/ML且未停用抗病毒药物时进行,如已停药须在停药4周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
HIV基因型检测出现HIV耐药,表示该感染者体内病毒可能耐药,同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充分考虑HIV感染者的依从性、对药物的耐受性及药物的代谢吸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改变抗病毒治疗方案需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HIV耐药结果阴性,表示该份样品通过基因型耐药检测未检出耐药性,但不能确定该感染者不存在耐药情况。
5.病毒分离
常用方法为共培养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PHA刺激并培养后,加入患者单个核细胞。目前只用于实验研究,不作为诊断指标。
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夫妻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黏膜损害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三、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几种呢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但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1)亲密接触传播
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亲密接触。
(2)血液传播
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
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母婴传播
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亲密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同房时,由于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
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了,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四、如何对待感染者和病人
我们应该关爱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创造不歧视的社会环境。
1、艾滋病虽然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但它不会通过日常社会交往传播,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过分紧张害怕,更没必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采取冷淡、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2、虽然引起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众多社会丑恶现象,但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应该享有人生权利的人,不能因为我们的歧视行为使本已十分不幸的人更加痛苦。况且,有许多感染者和病人也是无辜受害者,随着艾滋病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无辜受害者将会越来越多。
3、歧视艾滋病还将加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与社会的对立,会促使他们采取*行为,有意通过高危行为将病毒传播给更多的人。
4、创造不歧视艾滋病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各种预防措施采取合作态度,自觉遵守法律,服从管理,还可以发挥他们以切身体会教育群众和教育同伴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