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莫把血管瘤和胎记混为一谈……
篇一:小儿毛细血管瘤的治疗办法
孩子身上长出小红疙瘩,不是蚊虫叮咬,而是毛细血管瘤!专家指出,毛细血管瘤常出现在婴幼儿四肢和头面部,颜色鲜红或者暗红,明显凸出皮肤表面,本身也凹凸不平且面积不断扩大,用手摸起来温度高于周围皮肤,一压则血色消退。
宝宝血管瘤几天长一圈
1岁多的楠楠半岁时肘部出现一小片红斑,用手轻轻一压则颜色变淡,父母还以为是蚊虫叮咬,擦了些药膏。谁知半年来红斑不断扩大,近日更长得形如“红蘑菇”,最终被医生确诊为混合型血管瘤。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范义湘博士指出,血管瘤是由扩张、增生的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类良性肿瘤,从刚出生的宝宝到两岁的幼儿是毛细血管瘤频频光顾的重点人群。“大人小孩都能长,但小孩因生长发育旺盛,血液供应丰富,血管瘤扩大的速度很快,就像苔藓一样几天一圈。”范义湘指出,夏天因孩子穿得少,既容易将毛细血管瘤混淆为蚊虫叮咬的红斑,但也容易被发现。“一是要和蚊虫叮咬的红疙瘩区分,红疙瘩不会长大,二是要和胎记区分,按一下胎记不会褪色,但血管瘤颜色会变淡。”
核医学治疗不适合动脉瘤
血管瘤的治疗以前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居多,现在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则是核医学治疗,该方法简单安全,对毛细血管瘤和静脉瘤效果明显,但不适合动脉瘤。治疗时,在瘤子表面贴上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磷32的药物。由于血管内皮对放射十分敏感,会产生放射性炎症,血管闭塞,因而使血管瘤因缺血而萎缩。
“磷32衰变时放出的β射线只有3至5毫米长,辐射范围小,不会误伤‘目标’以外的人体组织,很安全。”范义湘说,不同年龄的患者贴药持续时间不同。通常2岁以下的婴幼儿在35小时内,一个月大的宝宝只需贴10个小时。
篇二:小儿血管瘤的治疗
血管瘤为小儿多发病,好发于人体的颌面部,唇、舌、鼻尖、眼睑等部位。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儿出生1~4个月内出现,起初只是一个很小的红色斑点,随后快速增长,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之后生长速度放慢。当患儿长到10~12个月时,60%的血管瘤开始自行退化。
血管瘤在临床上一般分为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有1/3的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有自愈倾向,不要急于治疗,先观察一段时间再由医生决定是否用药。若两岁以后血管瘤仍然存在,多半可能是血管畸形,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前,最好能够明确血管瘤的类型,以便因病施治。对于海绵状血管畸形可采用硬化剂治疗,蔓状血管瘤则可采取栓塞、冷冻、介入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另外,近年来研究发现,用同位素治疗或直接在某些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内注射平阳霉素,可以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篇三:莫把血管瘤和胎记混为一谈
子出生没多久,父母在其下嘴唇中部发现一小块红色印记,误以为是“胎记”。然而“胎记”却逐渐长成小肿包,到医院检查方知是毛细血管瘤畸形。专家提醒:观察颜色可辨识各类胎记并区别其是否为血管瘤。
“胎记”原是毛细血管瘤畸形
从东莞赶过来的陈女士抱着五个多月大的儿子来到医院,原来孩子嘴唇上长了一块直径0.5厘米大小、略高出嘴唇、颜色为深红色的“胎记”,但它却渐渐不与周围皮肤齐平,而是肿成了小包。“我们检查后发现不是‘胎记’而是毛细血管瘤畸形,如果继续长大会导致血供不足,从而发生溃疡和肿瘤坏死,也有可能血管破裂。”接诊专家、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口腔科黄伟波医生表示。
黄伟波介绍,毛细血管瘤畸形在新生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他表示,传统的液氮冷冻、激光、平阳霉素、浅层x线照射、同位素及手术等治疗方法都不太适合新生婴幼儿。“液氮冷冻比较痛苦,小孩太小难以耐受;激光治疗容易留下疤痕。所以只能采取保守的‘硬化治疗’,即通过药物注射让其血管内壁细胞变硬、坏死从而萎缩来进行治疗。”专家介绍,一般来说,毛细血管瘤长到孩子五六岁时会自动停止生长,孩子稍大后可以接受手术处理,但要因人而异。
颜色可分辨胎记与血管瘤
黄伟波介绍,常常有家长将孩子身上的胎记和血管瘤弄混,但实际上只要掌握有效方法,就能自行分辨。“观察颜色变化和是否继续生长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他说。
他介绍,如果“胎记”为淡红色、长在前额或颈背部,此类为真胎记,大多无需治疗,虽在孩子哭闹或环境温度变化时胎记颜色可能加深,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入小学时胎记可能逐渐褪色甚至消失。
如果仅仅长在面部的“胎记”则需提高警惕。专家表示,此类“胎记”若颜色较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迫不能褪色,则有可能合并生成脑膜血管瘤,使部分患儿智力低下或患上青光眼,此时务必尽早检查以排除病变可能。
如果“胎记”为深褐色而且全身多处都有,则要考虑神经纤维瘤的可能。专家解释,此类往往在患儿小时无特殊症状,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深褐色“胎记”或在皮下出现肿瘤,如果肿瘤压迫到神经,则要进行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