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小儿厌食症的几种治疗方法……
篇一:小儿厌食症的几种治疗方法
一些孩子从小胃口就差,每顿只吃几口饭,菜也是挑东拣西的,不肯好好吃,大便要好多天才拉1次,小嘴里的气味很重,不少家长给孩子试过许多开胃口的药,可仍不见好转,怎么办呢?
小儿厌食症在儿科较多见,不少孩子属于厌食症中的食积伤脾型,只要治疗方法得当,还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运用综合治疗法治疗本病,疗效更好。
中药内服法:包括服用汤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汤剂可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陈皮、佩兰、藿香、半夏、枳壳、神曲、鸡金、麦芽等,脘痞腹胀者,可加菜菔子、木香;湿热困阻者,可加薏苡仁;呕恶不适者,可加砂仁、叩仁。中成药可用化积口服液、消食健儿糖浆等。
外敷疗法:运用中药散剂如胡黄连、神曲、枳壳、木香、陈皮等药研末而成的“开胃散”,外敷脐部治疗。
针刺疗法:刺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出液体挤出,至刺出血为止,3天后重复一次。
推拿疗法:运用推脾经、分腹阴阳、逆运内八卦、摩腹、捏脊等方法治疗。
穴位注射疗法:可用维生素B121mg,分别注射左右足三里穴。
篇二:小儿厌食症的家庭调护
厌食症即食欲不振,厌食。随着食欲明显减退,孩子体重下降,毛发增多,表情淡漠,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退步,体温下降,心率慢,血压偏低,女孩可引起闭经或月经延迟,心脏变小等。
本病属中医“疳积”范畴,多为乳食积滞,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所为,当以健脾益胃、消食导滞为治。积极的家庭护理可有效地防治小儿厌食症。
培养习惯 预防小儿厌食症,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时期起就要注意进食要定时定量,一般儿童每日3餐,每餐间隔4~5小时;幼儿每日4餐,每餐间隔3~4小时。这样才能使孩子产生正常的空腹感,促进胃液正常分泌。1岁以后则应培养小孩自己进食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进食的兴趣。
控制零食 不要给小孩太多零食、饮料等。中医认为,甘则令人中满,果汁型饮料中糖分含量较高,儿童饮用后腻胃滞脾,且孩子可从饮料中获得不少热能,从而影响正常进食,久而久之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要控制小儿的零食及饮料摄入,必要时,可给小孩吃少量干鲜的果品、酸奶或新鲜果汁。
体育锻炼 适当增加小孩户外活动的时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及轻微的家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环境适宜 吃饭应有稳定而安静的场所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愉快的情绪可兴奋大脑皮层的进食中枢,提高食欲。大人和小孩最好能一起吃饭,要教育小孩集中思想,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吃饭时,家长切忌批评训斥孩子,也不要在吃饭时逗小孩玩。孩子拒食时不要坚持引诱,更不要强迫进食。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山楂等酸性水果,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必要时还可口服食母生、多酶片等帮助消化。
药袋疗法 药袋疗法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健脾开胃,和胃消积的作用,可选用中药高良姜、青陈皮、荜茇、苍术、薄荷、川椒各等量,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置于胸前,每月1剂,1月为1疗程,连续戴1个~2个疗程。或黄芪、炒白术、焦山楂、炒六曲、炒内金、皮硝各10克,陈皮、广木香、砂仁各6克,共研细末,放入布袋中,置于肚脐处,适当固定,每月换药1次,1月为1疗程,连续1个~2个疗程。
篇三:小儿食物过敏或厌食症
小儿患食物过敏或厌食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遗传或是后天饮食习惯。一般讲,小儿父母双方均有食物过敏历史或厌食症,小儿患此病的机率是40-70%;对于那些父母一方有此病的宝宝,其患病的机率在30%左右;而对于父母双方均无此病的小儿来讲,他们患有食物过敏或厌食症的可能性为10%。
宝宝的基因中存在着对某种食物蛋白的识别因子,当它们接触到这样的因子后,就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宝宝会觉得身体不适,从而对此种食物产生厌烦的感觉。多次这样的反应之后,宝宝会对此种食物不再接受。久而久之,宝宝的身体中会产生对此种食物的反抗因子,这种因子存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地方。当宝宝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到此类的食物源时,便会产生食物过敏或厌食症的症状。
小儿食物过敏或厌食是发生在接触造成过敏的食物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之间。
皮肤的反应:皮肤搔痒,起疹,蜂窝状斑块等。
呼吸困难,或急促;咳嗽,喷嚏,喘息急促,呼吸道水肿等。
消化困难:恶心,呕吐,嗝气,矢气等
食物易引起小儿食物过敏或厌食,爸爸妈妈在为孩子准备以下的食物的时候要多加小心:
牛奶
鸡蛋
蜂蜜
小麦
花生,大豆等壳类食品
果汁
海鲜
如果您怀疑宝宝有小儿食物过敏或厌食症,您可以做以下的事情来预防:
尽量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因为母乳造成宝宝食物过敏或厌食症的可能性最小
在进行母乳喂养的时候,尽量少进食高危险的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乐意通过母体进入宝宝的身体,进而引起小儿厌食症或食物过敏。
尽量延长给宝宝吃固体事物的时间。宝宝的免疫系统越是成熟,他们患食物过敏或厌食症的可能性越小。
一次给宝宝介绍一种食品,这样有利于观察宝宝对食物的反应。
建立宝宝对每种食品的反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