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急性咽炎的临床表现急性咽炎该如何治疗……
一、急性咽炎的临床表现
此病容易经飞沫传染,食物或者直接接触即可导致感染。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一般起病较急,患者可以感觉咽部干燥、灼热、粗糙、微痛,咽痛症状逐渐加重,后出现吞咽疼痛。咽痛可以放射至两侧耳部及颈部。若炎症累及喉部,可以出现咳嗽以及声音嘶哑等症状。软腭以及悬雍垂发生剧烈肿胀后,可以出现共鸣腔改变。此外,患者可以出现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口渴、畏寒以及四肢酸痛等症状。可伴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8℃上下,甚至可以高热达到40℃。
查体时可见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呈深红色,分泌物明显增多。以口咽外侧壁为著,咽腭弓黏膜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肿大,充血。软腭以及扁桃体亦充血。有时可见悬雍垂水肿下垂,软腭肿胀。感染较重患者,可以出现咽侧淋巴索红肿。同时患者可以出现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颈部疼痛时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有压痛。
如果链球菌、梭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或者患者本身患有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白血病、糖尿病、坏血病等全身基础疾病时,可以出现咽喉部黏膜呈现坏死性炎症。病变常起始于腭扁桃体及其邻近组织,继而向口腔、软腭、鼻咽、口咽、喉咽或咽旁间隙发展。起初病理变化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然后深入肌层。坏死组织呈暗黑色或棕褐色,表面有伪膜覆盖。颈淋巴结常被侵及。严重者可引起软腭穿孔,如侵入喉部可出现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咽侧大血管被侵袭则可发生大出血。细菌可以通过颈部间隙扩散导致颈部蜂窝组织炎,或者咽旁间隙脓肿,继而出现全身脓毒血症。感染如果不能控制,可以进一步加剧形成纵隔感染。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心肌炎表现。
此外,部分急性咽炎呈现水肿改变或继发于喉血管神经性水肿;亦可单独发生,但较少见,且易向喉部发展,而引起窒息。患者发病前多有鸡蛋、牛奶、花生或者水果的摄入史。急性水肿性咽炎病变主要累及软腭、扁桃体区及喉入口处。咽部黏膜水肿发生很快,呈灰白色,半透明肿起,无炎症表现。发病初期,患者觉咽部有异物感,然后迅速发生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严重时喉入口被阻塞,发生窒息。
二、急性咽炎的鉴别诊断
1.麻疹
口腔及颊黏膜可以检查麻疹斑,伴有眼结膜炎症状。
2.猩红热
一般为儿童多见,早期可以出现寒战、高热,可以出现典型的杨梅舌及猩红热样皮疹。
3.流行性感冒
鼻腔黏膜充血,伴有全身酸痛、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可以出现发热、咽痛症状。扁桃体肿大,表面可以看见灰白色分泌物附着,容易拭去。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早期减少,后期增加,单核细胞增多,一般以超过10%为阳性标准。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为阳性。
5.粒细胞减少性咽峡炎
全身症状重,扁桃体以及周围组织溃疡,有褐色坏死物,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消失,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
6.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区别,骨髓涂片可以明确诊断。
7.急性心肌梗死
单侧牙齿疼痛或者一侧咽痛,咽部表现不明显患者,需要警惕心血管事件发生。
8.甲状腺疾病
可以以咽部不适为主要症状,初期多误诊为咽炎,行颈部B超以明确诊断。
9.奋森咽峡炎
是一种溃疡性炎症,主要由厌氧梭形杆菌以及螺旋体感染引发。临床表现多为一侧咽痛,伴有头痛及张口困难,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咽拭子涂片检查发现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可以确诊。
三、急性咽炎该如何治疗
一般嘱患者多休息,多饮水并且进食容易消化食物,注意大便通畅。咽部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可以给予乙酰水杨酸口服。
咽部局部可以使用复方硼砂液或者温生理盐水含漱,碱性含漱剂可以稀释黏稠分泌物。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碘甘油或者硝酸银涂擦咽壁,以帮助炎症消退。如果炎症累及喉部,可以采用药物雾化吸入疗法。选用激素急性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首选青霉素,因为其对溶血性链球菌疗效较佳。
对于咽喉部黏膜坏死性炎症,最好及时作细菌培养,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大剂量静脉滴注。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相应抗生素。对于急性坏死性咽炎,可以在口咽局部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但是局部禁止搔刮或者清除坏死组织,避免出现大出血,禁用药物烧灼。
对于过敏所致急性水肿性咽炎,确诊后应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及给予抗组胺药物,可获得缓解并需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若已累及喉部,则按喉血管神经性水肿处理。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术。
四、急性咽炎的预后预防
急性咽炎为咽部黏膜与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部的淋巴组织亦常常被累及。炎症可以波及整个咽部,或者仅仅局限于鼻咽、口咽或者喉咽的一部分。此病可以为原发性,也可以继发于急性鼻窦炎或者急性扁桃体炎之后。
急性咽炎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急性坏死性咽炎如果治疗措施不当,可以引发脓毒血症、急性喉炎、肺炎、颈部蜂窝组织炎、咽旁间隙脓肿以及中毒性心肌炎。其中中毒性心肌炎因有致命危险,应高度警惕。
1.早期诊断治疗。
2.治疗全身疾病,控制血糖。
3.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
4.多吃水果蔬菜,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
5.每日锻炼,采取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增强身体免疫力。
6.避免摄入容易过敏的食物。
7.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
8.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适量运动;改变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