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无瘙痒红斑疹的特征 红色斑疹应该如何预防……
一、无瘙痒性红色斑疹的特征及饮食注意
无瘙痒性红色斑疹的特征
1、慢性湿疹:常可表现为红斑,上覆鳞屑,尤其发生于小腿部者。但慢性湿疹多伴有剧烈瘙痒,皮损两侧对称,其浸润程度较银屑病为重,表面鳞屑较薄,不呈银白色,基底色红,可有渗水。
2、脂溢性皮炎:红斑边缘不十分鲜明,基底部浸润较轻,鳞屑少而薄,呈淡黄色油腻性,刮除后没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
3、盘状红斑狼疮:好发于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鼻背部,呈蝶形分布。红斑境界清楚,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其鳞屑为粘着性鳞屑,与红斑粘附紧密,剥离鳞屑,可见其下扩张的毛囊口,鳞屑底面有很多刺状角质突起。病程日久,可见损害中心萎缩凹陷,色素改变。
无瘙痒性红色斑疹的饮食
1、粗粮、细粮搭配:粗粮和细粮搭配既可提高牛皮癣患者对食物蛋白质的充分吸收,又可增进食欲,经常进食少量粗粮,还可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2、干、稀搭配:如果牛皮癣患者单吃过干之品,如米、馍,或单喝稀汤,都不符合营养卫生要求,应该干、稀搭配,这样可使蛋白质得到互补。
3、荤、素搭配:素食主要是指蔬菜等植物性食品,荤食主要指动物性食品,荤素搭配且以素为主,可使牛皮癣人获得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且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利用度,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二、无瘙痒性红色斑疹的检查方法
(一)视诊
1.损害的形态:是单一性还是多形性。
2.分布情况:是全身性对称性,还是局限性不对称;是伸侧还是屈侧面;分布那些特殊部位;是密集分布,还是散在分布;是呈条状,带状还是沿神经分布;是在暴露部位,还是在遮盖部位等。
3.具体的皮损特点:包括大小、颜色、形状、表面光滑还是粗糙、鳞屑特点、痴皮特点、有否糜烂、渗出,有否溃疡等。
4.一定要注意观察口腔粘膜、舌、生殖器粘膜的损害。因许多病在粘膜上有特殊损害,如掌趾脓疱型银屑病常伴有沟状舌。二期梅毒常伴有口腔粘膜斑。
(二)触诊及压诊
1.压诊斑疹若为红色炎症性充血性,则压之褪色;若为血管炎性斑为出血性,则压之不褪色。如过敏性紫癜。
2.触诊可了解局部触痛、温度高低。如丹毒即有触痛又有局部温度升高。以上两个特征常为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也可测试感觉异常,如麻风病患者。
实验室检查
有些皮肤病可用放大镜来检查皮损特点;毛细血管镜来观察毛细血管情况;刮取病变组织做涂片。
近年来生物化学,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标技术、PCR试验等,对皮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红色斑疹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毛细血管扩张
好发于面部,颈部、上胸及手背等处,亦可侵及膝、唇红缘部位,呈细小的毛细血管扩张(通常管径大于1mm),可呈线状,也可呈星状,压时可褪色,通常观之颜色鲜红。
2.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为一种由红色斑疹、丘疹和斑块组成的瘙痒性皮肤损害,大小约数毫米至几厘米。形状不固定,可呈弓形、环形、地图形或多形性。有时损害周围可并发苍白的晕痣,不伴鳞屑。
3.传染性红斑
感染后潜伏期为5~14天,皮疹常常是突然出现。如果发生在面颊上可呈“掌击样面颊”,若在四肢处可呈网状或环状蔷薇样斑疹,红色扁平或稍有隆起。也有些病人出现类似鱼鳞状皮疹,其周边发白。
4.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由溶血性链球离感染的一种皮肤炎症,受损处的皮肤发红、并有热、痛,质地较硬,界限尚清楚。由于通常损害的部位在面部,且主要在血管丰富的面部“危险三角区”内,因此要特别注意。
5.毛细血管扩张痣
出生时即可发现。皮损为樱桃红色至蓝色的扁平限界性斑疹样改变(并看不到扩张的小血管),多孤立地分布在前额,面颊、颈后、脊背及大腿外侧等部位。皮损亦称火焰痣。
6.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dermatitis)皮损为扁平的红色斑疹,伴有油污状鳞屑,境界欠清;同时可参差出现一些稀疏丘疹或脓疱。
7.猩红热
在发病的第二天,从耳、颈、面与上胸部可出现红色斑疹,可于一日内蔓延全身。皮疹为许多红斑互相融合而成的大片充血斑疹,少数严重病例可并有出血斑,面部的皮疹是不均匀地发生,并在日的周围有白色环区。掌处不发疹。皮褶处的皮疹密集,往往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巴氏线。
四、红色斑丘疹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方法
预防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4.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要少食加工食品多走、多站及劳累后容易复发,应加以注意。
治疗
1.一般疗法应讲究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寻找有无昆虫叮咬,并消灭跳蚤、螨、臭虫等动物。限制过量蛋白(牛奶、鸡蛋)、糖果糕点,补充新鲜青菜、水果。治疗胃肠道障碍及肠寄生虫。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2.全身疗法内服抗组胺剂、维生素C等。
3.局部治疗可外用各种止痒洗剂,如1%~2%石炭酸炉甘石洗剂、复方明矾洗剂、达克罗宁乳剂及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等,若有继发感染可在洗剂中酌加0.5%依沙吖啶(利凡诺)或0.2%呋喃西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