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养生修身:导致心悸的原因怎样避免心悸……
一、导致心悸的原因
心悸通常没有危害,并可以由以下一些因素引起:
1、恐惧,惊慌,焦虑和紧张等强烈情感;
2、怀孕期间,月经期和预更年期的荷尔蒙变化;
3、剧烈运动;
4、过量摄入咖啡,茶,可乐或巧克力;
5、尼古丁;
6、摄入β受体阻滞剂,甲状腺药物,哮喘吸入剂,减充血剂,非处方感冒药,咳嗽药,减肥药,草药和营养补充剂等;
7、*和*等非法药物;
8、发烧,脱水,低血糖,甲状腺过于活跃,贫血,低血氧含量,低血二氧化碳含量和电击。
什么时候心悸有危险:
1、尽管心悸看起来不是很严重,但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症状。心脏病,心脏瓣膜异常,心脏肌肉问题和电解质紊乱都是增加心律失常风险的的危险因素。
2、可能需要做检查诊断是否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悸。如果是,通常还需要采取治疗措施,如药物或手术等。如果心悸还伴随以下症状,就应该立即看医生:
3、胸闷,或上背部,手臂,颈部及下巴疼痛;
4、糖尿病,高血压,胆固醇高或与心脏病有关的其他因素;
5、疲劳;
6、呼吸困难;
7、头晕,眩晕或困惑;
8、不寻常出汗;
9、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此;
10、心悸的感觉与以外不同。
二、怎样避免心悸
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三、心悸的病因病机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四、心悸的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